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

倫敦地鐵創造了第44個孩子──湯姆‧羅伯‧史密斯

  《第44個孩子》會成為一部小說,甚至發展成三部曲的規模,純屬意外。因為,作者原本是要幫電影公司把一篇短篇小說改編成劇本,沒想到在收集資料的時候,他看到了第44個孩子。
  創造意外的人,叫湯姆‧羅伯‧史密斯。1979年,他出生於英國倫敦,父親是英國人,母親是瑞典人,2001年於劍橋大學畢業後,獲獎學金赴義大利深造,主修創意寫作。返英後擔任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編劇和故事編輯,從事劇本創作迄今。
  第二個意外是2007年的倫敦書展。《第44個孩子》竟然成為那一年書展最耀眼的奇蹟,全球出版商高價競標,迅速賣出二十二國版權。誰想得到,作者只是一個二十八歲的年輕小伙子,而《第44個孩子》是他寫的第一部小說。更難以想像的是,隔年,這本書橫掃了全球17項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獎。
  而更驚人的意外是,版權售出後不到兩個禮拜,史密斯接到一通電話。打電話的人就是名聞全球的大導演雷利‧史考特。他說他要買下這本書的電影版權,親自擔任導演。史考特很激動的說,從「異形」到「銀翼殺手」到「神鬼戰士」,他對電影最大的興趣就是創造一個世界,無論是未來的世界,或是古代的世界。而這本小說所描述的蘇聯時期的俄羅斯,可以算是人類歷史上對人性試煉最極端的世界,他很渴望把那個冷冽肅殺的俄國呈現在銀幕上。
  很巧的是,這樣的概念正是《第44個孩子》創作的起點。當年,史密斯受委託編寫的劇本,故事內容涉及連續殺人案,於是史密斯大量收集連續殺人狂的資料。過程中,他無意間接觸到1970年代蘇聯最著名的連續殺人狂「羅斯托夫開膛手」安德烈‧齊卡提洛的資料,而他也因此進一步閱讀了更多蘇聯時期的俄羅斯歷史。
  他回憶說,在他讀過的資料當中,最令他震撼的是一段關於史達林的記載。1937年,史達林命令部屬統計蘇聯境內的人口數字,後來,他看到數字之後,發現蘇聯的人口遠低於他的預期(因為在他統治期間,幾百萬的蘇聯人民被他殺害),於是他就把負責統計的部屬拉出去槍斃,然後對外公布了一個他滿意的數字。那實在太令人震驚。蘇聯人口數字太低,罪魁禍首就是史達林自己,而他竟然殺了負責統計的人。
  這樣一個極端恐怖的國度、極端荒謬的時代,深深吸引了史密斯。於是,他腦海中忽然冒出一個構想:史達林時期的蘇聯,本身不就是一本書最精采的「主題人物」嗎?那樣的社會,那樣的制度,那種極端的矛盾,人性的扭曲衝突,本身不就是最有戲劇張力的絕佳角色嗎?那個年代,政府宣稱在社會主義的國家裡沒有所謂的犯罪,只有反革命份子。如果這樣的社會出現一個連續殺人狂,那麼,要追捕凶手就必須先承認這個社會有犯罪,這樣一來,偵辦犯罪的警察就變成了叛國的反革命份子,變成罪犯。
  於是,他開始把這個構想寫成《第44個孩子》,於是,一部獨一無二的推理小說誕生了,因為,這部小說裡真正的兇手,不是那個連續殺人狂,而是一個國家。
  另外,史密斯也創造出推理小說史上很罕見的主角類型。故事裡,偵探的角色不是一個人,而是兩個人:李奧和他的太太瑞莎。主角李奧是一個充滿熱情的理想主義者,他的一切行事作為完全基於信仰,而這一點正好和一般推理小說大相逕庭。一般推理小說裡的偵探,通常都看透了人生百態,有點憤世嫉俗,有點冷漠,而且有一種看透事情本質的洞悉力。而這正是李奧最欠缺的,他什麼都看不清楚。真正具備這種特質的,是他的太太瑞莎。故事裡,李奧必須藉由太太的敏銳洞察,才能夠看清真相。他們是一體的,兩個人在一起才足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偵探角色。
  曾經有人問他,《第44個孩子》的誕生,最重要的動力是什麼?答案是,倫敦地鐵。他說,當年他住在倫敦南區,可是工作的地點在東區,所以他每天都要搭地鐵去上班,班車沒有誤點要一個鐘頭,誤點的時候要一個半鐘頭,這趟路程,沒有書根本熬不下去,而且必須是很特別的書,那種會讓你看到失魂落魄的書,那種讓你站著看可以忘記腿痠的書,那種會讓你到站忘記要下車的書。他想寫的就是這種書。
今天,看得到《第44個孩子》,甚至看得到三部曲,我們必須感謝的是倫敦地鐵。倫敦地鐵創造了第44個孩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